010-56894008转1003
首页 >> 新闻动态 >> 老有所养:来一场养老供给侧改革
老有所养:来一场养老供给侧改革

旅居养老、抱团养老、智慧养老、田园养老、社区养老……一批新型养老模式方兴未艾。处于活力老人阶段的60后,对高质量养老有了更多新想法,对新型养老模式有了更多新期待。

然而,养老产业发展不充分、不均衡现象仍是高质量养老的发展瓶颈,亟须进行一场养老领域的供给侧改革。


新型养老,从60后“新老人”突破

1961年出生的金亚娜,是杭州市西湖区北山街道友谊社区的居民。从企业退休的她和姐妹们聚会时,会时不时讨论起养老话题。“我们这代人有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能接受养老机构养老,不认为是丢人的事。”她告诉半月谈记者。


恰处于活力老人阶段的60后,是一些新型养老企业眼里的突破口。浙江逸和源康养医连锁管理集团董事长汝才良将养老的生命周期划分为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大致是从退休到75岁,这些老人大多是活力老人,没有养老机构需求,有钱有闲,他们是旅居养老的重要目标客户。第二个阶段是机构养老,超过75岁的老人身体机能开始下降,机构养老更适合他们。第三个阶段是医养结合,主要针对失能失智老人。


“旅居养老目前很受60后老人欢迎,市场前景广阔。”汝才良表示,作为一种新型养老方式,旅居养老区别于老年旅游团,旅居目的地住的是养老机构,而非酒店。因为相比酒店,养老机构的棋牌室、乒乓球馆、图书馆等免费设施,更能吸引老人,同时养老院有更多宜老化设施,安全上更有保障。旅居养老还能带动后续机构养老发展。“2013年之前,我们的养老机构入住率不到10%,现在通过旅居养老吸引了更多老人,入住率达到95%。”


新型养老的“新”,不仅表现在模式创新上,还表现在新技术的赋能上。依托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致力于实现居家专业化养老的“虚拟康养院”,正在成为智慧养老的新实践。顾名思义,虚拟养老院建立一个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当老年人有服务需求时,可在线实现服务需求叫号、派单、实时监控等服务。


在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当地已经通过虚拟养老院,累计为全区独居、留守等700多名老年人,实施了上门照料、护理等服务共计44000多次。


磁门吸、“找Ta”定位呼叫器、烟感器,小小的3件智能化适老产品,让济南市市中区的为老服务更精准。磁门吸能够记录老人出入情况,在老人长时间不出门时会自动报警,平台将与社区及时互联。“找Ta”定位呼叫器能够准确反映老人所在位置,并带有紧急呼叫功能,防止老人发生意外后无法联络。


“哑铃型”供给VS“橄榄型”需求

目前来看,对于大多数60后而言,未来的养老生活似乎并非全是诗和远方。相当一部分60后老人仍难摆脱来自家庭的羁绊和“绑架”,或替下一代带娃,或持续为儿女的发展保驾护航。金亚娜说,解放60后,关键在于政府对托幼所建设的加强,“不然老人都被小孙孙束缚了,没有时间和精力筹划自己的养老”。


养老行业长久以来积累的三大失衡,更是在拖累高质量养老愿景的实现进程。

养老供给的“哑铃型”结构,与养老需求的“橄榄型”结构存在失衡。作为朝阳产业,养老一直是资本角逐的重要战场,间接造成养老行业在领域、地区等方面发展不均衡。浙江省老年服务业协会会长徐佳增称这种不平衡为“哑铃型”结构,即追求经济效益的市场化机构提供的高端服务和政府兜底的敬老院提供的低端服务多,普通老年人消费得起、质量有保障的中端服务相对较少。现实需求是“橄榄型”“普惠型”的,对基本生活照料和康复护理等中端需求多。供需发展如此不对称,制约养老事业健康发展。


这种供需失衡,让62岁的杭州市民吴霞敏为自己日后养老担心。“我上次去一些民办养老机构看了看,收费普遍每月4000至5000元,一些公办养老机构则要排好几年的队。”

机构养老与居家养老发展不均衡。机构养老、家庭养老,以及作为两者中间过渡地带的社区养老,被认为是当前最有代表性的3种养老方式。浙江大学老龄和健康研究中心主任何文炯分析,前些年政策强调发展机构养老,居家养老领域资源投入相对不足。目前,一些机构养老床位空置率超过50%,总体上供给过剩,而居家养老服务不到位,家庭成员没受过专业训练,社会化养老服务则供给不足,许多基本服务项目缺失,上门为老人提供的医疗、照护、心理服务都比较缺乏。


城乡之间养老服务领域资源配置不均衡。何文炯说,农村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但养老服务资源严重短缺,尤其是偏远山区生活不能自理又缺乏照护的老人,生活质量很差,有的老人连最基本的每日用餐也难以保证。农村失能失智老人,更是养老业发展中最难啃的“硬骨头”。


与以上三大失衡现象息息相关,专业人才匮乏,严重制约养老服务从“产业”走向“专业”、从低品质迈向中高品质。


在浙江杭州建德市,一些养老机构开出每月8000元的工资,都招不到有养老护理证的养老护理员。2021年6月,建德市工业技术学校有40多名护理专业学生毕业,其中20多名学生选择医院的体检中心和康复中心就业,除去继续升学的,留在养老机构就业的仅有3名。


建德市工业技术学校校长方腾认为,养老护理职业教育存在两个难题:一个是招生难,家长普遍认为护理就是做保姆,低人一等,不愿子女就读该专业;二是学生就业意愿不强,很多学生认为从事养老护理工作不好找对象,工资待遇不如护士,更倾向于去医院做护士。


规范开垦银发蓝海,高质量养老在路上

——制定标准,规范养老服务市场。银发经济这片蓝海并不风平浪静。当前,涉老产业乱象丛生,养老机构非法集资、资金链断裂后跑路、药物及仪器诈骗、机构虐待老人等新闻屡屡见诸报端。徐佳增认为,治乱象,就要定标准,实行规范化管理,建立黑名单制度。通过评级这个抓手,按照国家统一标准,从建设运营到管理,进行严格考核,使养老机构逐步走向标准化、规范化。

——扩大养老服务供给,升级专业化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何文炯建议,从发展现代服务业角度,一是加大养老护理队伍培育力度,逐步增强专业化水平,稳步提高其薪酬水平和社会地位;二是建立护理费标准随社会平均工资变动的自然增长机制;三是鼓励支持大型养老机构递送居家养老服务,带动居家养老服务专业化水平提高。

针对“新老人”群体高质量养老新期盼,还需要优化社区养老服务功能。江苏省民政厅养老服务处处长林莉提出,可将新建住宅小区养老设施配建、老旧小区养老设施补建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切实规划好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空间。科学合理布局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实现城市街道和乡镇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全覆盖,完善社区养老服务网络。

——健全长期照护保障制度。在何文炯看来,长期照护保障制度模式有二:一是实行长期照护服务补助制度,即以严格的需求评估为基础,政府财政对困难家庭失能失智老人实行补贴,用于购买基本照护服务;二是实行长期照护保险制度,即以社会保险的方式,让具有缴费能力的社会成员缴纳社会保险费,形成保险基金,对失能失智老年人提供照护服务或资助其购买照护服务。

——破解城乡失衡,厚植乡风文明。建德市健康志愿者协会常务副会长方敏建议,进一步加强村一级党组织养老服务功能。特别是发挥党员的志愿服务作用,与社会公益组织合作,建立老年人救急关爱服务体系。同时,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作用,倡导孝道文明和慈善文化,带动邻里互帮互助,传承激活乡风文明。

——彰显临终关怀,走好生命全周期。我国临终关怀服务尚处于雏形阶段,缺乏完善的服务体系。有识之士建议,在医院、养老机构设置特定的临终关怀场所,为即将临终的老人提供灵魂安顿之处,悉心帮逝者留住人生之旅最后的尊严,平稳完成生老病死的生命周期。


学习 & 合作

热线电话
010-56894008转1003
  • 老年人能力评估师
  • 康养护理师
  • 老年心理健康管理师
  • 老年人失能失智预防干预指导师
  • 康养机构管理者培训
  • 首页 >> 新闻动态 >> 老有所养:来一场养老供给侧改革
    老有所养:来一场养老供给侧改革

    旅居养老、抱团养老、智慧养老、田园养老、社区养老……一批新型养老模式方兴未艾。处于活力老人阶段的60后,对高质量养老有了更多新想法,对新型养老模式有了更多新期待。

    然而,养老产业发展不充分、不均衡现象仍是高质量养老的发展瓶颈,亟须进行一场养老领域的供给侧改革。


    新型养老,从60后“新老人”突破

    1961年出生的金亚娜,是杭州市西湖区北山街道友谊社区的居民。从企业退休的她和姐妹们聚会时,会时不时讨论起养老话题。“我们这代人有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能接受养老机构养老,不认为是丢人的事。”她告诉半月谈记者。


    恰处于活力老人阶段的60后,是一些新型养老企业眼里的突破口。浙江逸和源康养医连锁管理集团董事长汝才良将养老的生命周期划分为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大致是从退休到75岁,这些老人大多是活力老人,没有养老机构需求,有钱有闲,他们是旅居养老的重要目标客户。第二个阶段是机构养老,超过75岁的老人身体机能开始下降,机构养老更适合他们。第三个阶段是医养结合,主要针对失能失智老人。


    “旅居养老目前很受60后老人欢迎,市场前景广阔。”汝才良表示,作为一种新型养老方式,旅居养老区别于老年旅游团,旅居目的地住的是养老机构,而非酒店。因为相比酒店,养老机构的棋牌室、乒乓球馆、图书馆等免费设施,更能吸引老人,同时养老院有更多宜老化设施,安全上更有保障。旅居养老还能带动后续机构养老发展。“2013年之前,我们的养老机构入住率不到10%,现在通过旅居养老吸引了更多老人,入住率达到95%。”


    新型养老的“新”,不仅表现在模式创新上,还表现在新技术的赋能上。依托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致力于实现居家专业化养老的“虚拟康养院”,正在成为智慧养老的新实践。顾名思义,虚拟养老院建立一个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当老年人有服务需求时,可在线实现服务需求叫号、派单、实时监控等服务。


    在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当地已经通过虚拟养老院,累计为全区独居、留守等700多名老年人,实施了上门照料、护理等服务共计44000多次。


    磁门吸、“找Ta”定位呼叫器、烟感器,小小的3件智能化适老产品,让济南市市中区的为老服务更精准。磁门吸能够记录老人出入情况,在老人长时间不出门时会自动报警,平台将与社区及时互联。“找Ta”定位呼叫器能够准确反映老人所在位置,并带有紧急呼叫功能,防止老人发生意外后无法联络。


    “哑铃型”供给VS“橄榄型”需求

    目前来看,对于大多数60后而言,未来的养老生活似乎并非全是诗和远方。相当一部分60后老人仍难摆脱来自家庭的羁绊和“绑架”,或替下一代带娃,或持续为儿女的发展保驾护航。金亚娜说,解放60后,关键在于政府对托幼所建设的加强,“不然老人都被小孙孙束缚了,没有时间和精力筹划自己的养老”。


    养老行业长久以来积累的三大失衡,更是在拖累高质量养老愿景的实现进程。

    养老供给的“哑铃型”结构,与养老需求的“橄榄型”结构存在失衡。作为朝阳产业,养老一直是资本角逐的重要战场,间接造成养老行业在领域、地区等方面发展不均衡。浙江省老年服务业协会会长徐佳增称这种不平衡为“哑铃型”结构,即追求经济效益的市场化机构提供的高端服务和政府兜底的敬老院提供的低端服务多,普通老年人消费得起、质量有保障的中端服务相对较少。现实需求是“橄榄型”“普惠型”的,对基本生活照料和康复护理等中端需求多。供需发展如此不对称,制约养老事业健康发展。


    这种供需失衡,让62岁的杭州市民吴霞敏为自己日后养老担心。“我上次去一些民办养老机构看了看,收费普遍每月4000至5000元,一些公办养老机构则要排好几年的队。”

    机构养老与居家养老发展不均衡。机构养老、家庭养老,以及作为两者中间过渡地带的社区养老,被认为是当前最有代表性的3种养老方式。浙江大学老龄和健康研究中心主任何文炯分析,前些年政策强调发展机构养老,居家养老领域资源投入相对不足。目前,一些机构养老床位空置率超过50%,总体上供给过剩,而居家养老服务不到位,家庭成员没受过专业训练,社会化养老服务则供给不足,许多基本服务项目缺失,上门为老人提供的医疗、照护、心理服务都比较缺乏。


    城乡之间养老服务领域资源配置不均衡。何文炯说,农村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但养老服务资源严重短缺,尤其是偏远山区生活不能自理又缺乏照护的老人,生活质量很差,有的老人连最基本的每日用餐也难以保证。农村失能失智老人,更是养老业发展中最难啃的“硬骨头”。


    与以上三大失衡现象息息相关,专业人才匮乏,严重制约养老服务从“产业”走向“专业”、从低品质迈向中高品质。


    在浙江杭州建德市,一些养老机构开出每月8000元的工资,都招不到有养老护理证的养老护理员。2021年6月,建德市工业技术学校有40多名护理专业学生毕业,其中20多名学生选择医院的体检中心和康复中心就业,除去继续升学的,留在养老机构就业的仅有3名。


    建德市工业技术学校校长方腾认为,养老护理职业教育存在两个难题:一个是招生难,家长普遍认为护理就是做保姆,低人一等,不愿子女就读该专业;二是学生就业意愿不强,很多学生认为从事养老护理工作不好找对象,工资待遇不如护士,更倾向于去医院做护士。


    规范开垦银发蓝海,高质量养老在路上

    ——制定标准,规范养老服务市场。银发经济这片蓝海并不风平浪静。当前,涉老产业乱象丛生,养老机构非法集资、资金链断裂后跑路、药物及仪器诈骗、机构虐待老人等新闻屡屡见诸报端。徐佳增认为,治乱象,就要定标准,实行规范化管理,建立黑名单制度。通过评级这个抓手,按照国家统一标准,从建设运营到管理,进行严格考核,使养老机构逐步走向标准化、规范化。

    ——扩大养老服务供给,升级专业化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何文炯建议,从发展现代服务业角度,一是加大养老护理队伍培育力度,逐步增强专业化水平,稳步提高其薪酬水平和社会地位;二是建立护理费标准随社会平均工资变动的自然增长机制;三是鼓励支持大型养老机构递送居家养老服务,带动居家养老服务专业化水平提高。

    针对“新老人”群体高质量养老新期盼,还需要优化社区养老服务功能。江苏省民政厅养老服务处处长林莉提出,可将新建住宅小区养老设施配建、老旧小区养老设施补建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切实规划好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空间。科学合理布局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实现城市街道和乡镇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全覆盖,完善社区养老服务网络。

    ——健全长期照护保障制度。在何文炯看来,长期照护保障制度模式有二:一是实行长期照护服务补助制度,即以严格的需求评估为基础,政府财政对困难家庭失能失智老人实行补贴,用于购买基本照护服务;二是实行长期照护保险制度,即以社会保险的方式,让具有缴费能力的社会成员缴纳社会保险费,形成保险基金,对失能失智老年人提供照护服务或资助其购买照护服务。

    ——破解城乡失衡,厚植乡风文明。建德市健康志愿者协会常务副会长方敏建议,进一步加强村一级党组织养老服务功能。特别是发挥党员的志愿服务作用,与社会公益组织合作,建立老年人救急关爱服务体系。同时,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作用,倡导孝道文明和慈善文化,带动邻里互帮互助,传承激活乡风文明。

    ——彰显临终关怀,走好生命全周期。我国临终关怀服务尚处于雏形阶段,缺乏完善的服务体系。有识之士建议,在医院、养老机构设置特定的临终关怀场所,为即将临终的老人提供灵魂安顿之处,悉心帮逝者留住人生之旅最后的尊严,平稳完成生老病死的生命周期。


    学习 & 合作

    热线电话:010-56894008转1003
    京ICP备2020045582号-2